重磅 | 【我国危化品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8-07-05 编辑:小俊 来源:搜狐网 分享:

我国危化品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危化品物流行业将呈现仓储模式升级、园区化、产业西移、环保安全升级、新技术推动产业革命的五大发展态势,具体如下:

(一)危化品物流企业将对仓储物流作出新选择,储罐立体仓库增速加快,第三方物流渐成潮流。

我国原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不断增长,煤化工、天然气、油页岩化工发展速度加快,其产品多为液体和气体,储罐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促使我国的危化品仓储设施结构与以前不同,形成新态势。预计储罐将以每年10%以上的增长,未来占比将超过60%,甚至更高;立体仓库紧跟其后;平仓只减不增。储罐库和立体仓库将主宰我国危化品仓储行业。

化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细化分工就成为必然要求,因此,化工企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很多综合型生产企业可以剥离自身的危化品物流企业业务,独立出来的,成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能减轻综合型生产企业的负担,为企业产生新的效益增长点,因此物流单独从化工生产企业中剥离出来成为服务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是目前危化品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园区化对物流模式产生新影响,物流企业将以园区为主要载体,集中经营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作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特征的化工园区成为带动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国化工园区的发展建设多处于沿海、沿江、化工经济重心区域和化工资源产地,这些地区临近港口码头和公铁路交通要道,为仓储物流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丰富的资源和高密度石油化工企业,为仓储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发展空间。

根据我国现行政策,所有新建和搬迁的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必须进入专业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已成为危化品仓储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载体。据中国仓储协会危险品仓储分会对7家国家级化工园区调查统计,化工园区危化品仓储物流企业占据了入驻企业总量的12%以上,成为园区组建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大型化工园区就达200多个,各类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企业已达30多万家,常用化工原料达到5000余种,95%以上化工原料需采用异地运输。园区集约化管理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安全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成为危化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三)产业西移将对运输能力提出新要求,我国危化品物流产业将渐成东中西循序梯度分布模式。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物流业呈“梯度分布”,目前已形成以港澳、长三角、珠三角为龙头和东中西循序分布的智力服务物流、重化工业物流和资源物流的基本格局。

随着传统石化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中西部的能源开发和石化、煤化、气化、盐化等产业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危化品仓储设施建设随之被拉动,危化品仓储能力将有明显提升。西部地区生产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神华、新汶、兖矿等能源领军企业先后抢滩新疆,目前仅煤化工领域入驻企业就超过百家,有40多个煤化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四)环保安全升级将带来新变化,企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未来发展绿色物流成为一大趋势。

在当前形势下,危化品物流行业安全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对重点行业的安全更加重视,对危化品行业有过多次专项整治。自2001年全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专项整治以来,我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过小、过弱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观,日益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业将走向良性有序。

目前,我国安全风险管理已经从过去的事故管理(即事后整改)进入隐患管理(超前治理,标本兼治)形式,将向风险管理(超前预防,预警预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十三五”期间,行业也将从原来的主要解决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关注生产力要素投入的方式,转变为今后通过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提升运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物流模式。

环保部发布的《危险化学品仓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危险化学品废弃物污染防治办法》、《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均对危化品仓储企业的环保工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已成为危化品仓储企业准入门槛和运营许可的硬道理,绿色物流将是危化品物流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五)新的技术革命,将推动危化品物流行业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在危化品物流中,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当前形势下,新技术在危化品物流上的应用层出不穷,例如,与交管部门联网的超速超载报警系统、离道碾压交通标线的报警系统、微波雷达技术(应对团雾天气)、全景无盲区环视监控系统、双目闭合分析疲劳驾驶警示系统 、多传感信息融合的控制系统等,已成为业内研发应用的重点,很多物流企业都在这些方面开始攻关。

不少大型危化品物流企业,在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物流服务的同时,还挖掘自身潜力,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例如,承担全部的采购物流、入厂物流和销售物流,采用铁路专用线、公路运输、入厂管道等联运方式,提高物流效率。此外,还通过包揽采购、运输、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用仓储抵押贷款实现金融功能。

政府政策建议

(一)供给侧改革及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我国危化品物流企业在供给上主要存在区域布局不合理、服务能力层次低的问题;而在园区建设方面,许多地方政府盲目投资或扩容,造成园区面积大、产值低、引入的企业及产业效率低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税收调节,鼓励物流企业采购更多高端设备,提升自身硬件水平;

二是科学合理的做好园区规划,中央政府应对园区开工建设设置“每平方千米产值”、“企业平均产值”、“带动就业率”等若干影响指标,对地方政府实施考核管控,避免重复投资、盲目投资。

三是通过信息化及智能化手段,建立交易平台等,增加供给与需求两侧的信息沟通,提升信息对称,提高现有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二)危化品仓储区域布局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发展和改善,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再一方面,中西部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等交通设施之间也没有做到相互衔接。

为改变西部地区物流环境,推动我国向西连接世界的通道,国家近年来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通过实施向西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密切与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和交通联系,努力缩短出口距离和降低物流成本,使得西部地区逐步成为我国新的开放前沿。

在国家宏观政策带动下,地方政府应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做好包括危化品物流园区在内的各类配套设施规划及实施方案,为西迁企业创造更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危化品物流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建议

目前,我国危化品物流市场缺乏行业标准,国内一些化工生产企业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对化工物流安全仅停留在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最低层面,没有形成通行的行业标准。化工物流行业也未形成通行的自律标准和要求,化工品物流企业良莠不齐,给化工物流安全带来隐患。

我国应结合国内行业现状,并对危化品物流风险现状进行评估,研究和制定物流服务商相关管理标准和体系。同时,对物流服务商及载运工具进行严格的审核、评估,建立物流服务商和载运工具等资源库及物流服务商准入资质标准。

特别是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应针对这些企业出台具体政策,要求他们做为行业龙头,建立自主化工物流标准和体系,这对提高能源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内化工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危化品应急事故处理救援机制建设建议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源于1993年世界各国在国际劳工组织带头下联合签署了《关于防治重大工业事故公约》简称174公约。该公约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永久或临时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处置或贮存一种或多种数量超过规定阈值的有害化学品的设施。174公约规定成员国依据本国的立法现状,制定实施预防重大事故风险的国家政策从而保护企业职工、公众和环境。

欧盟依重大危险源的危害特性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对其进行了比较细致准确的分类。欧盟的重大危险源分类性鉴定标准不仅对欧盟各国,且对国际重大危险源管理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我国应该学习欧盟,在危险化学品管理领域,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制度,从而确保预防和应急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管理能够有效实施。具体做法包括:

1、修订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点补充现有标准中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品相关类别和标准;

2、现行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和报告制度的监管与执行机制有待提高,环保部门共享重大危险源登记与报告的数据,以及履行相关监督和执行职责,行使相关权利方面有待增强;

3、有关机构的执法能力仍需加强,做好重大有害化学品泄漏事故的预防工作,减少破坏公共环境的危险化学品事件的发生;借鉴174公约,欧盟相关指令等重大危险源管理有关的国际标准与国内外实践,完善我国现有的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相关立法。

(五)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建议

建立协调统一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机构体系在政府层面上,中国应设立国家级别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部门,将分散在十余个相关国家部委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职责,集中起来,并且完善相关部委间的协调机制、强化沟通交流,尽量消除危险化学品的某些环节所存在的重复管理或管理缺失的现象。

首先应尽快收集、整理各类、各地危化品运输管理政策,形成国家危化品运输管理法规总集;二是吸收美国、加拿大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危化品管理经验,建立信息化的法规总集查询平台,并定期进行法规总集的更新和公示;三是整合监控力量,建立危化品运输管理联运机制,结束政出多门的现状;四是建立专门的危化品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并将信息化监控系统要求纳入危化品物流管理标准中。

在执行层面,国家级别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部门的设立,可以统一管理由于环境保护部、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质检总局等相关部委各自建有的危险化学品(登记)中心,避免各事其主、各司其职,减少人力和物力的重复和浪费,使企业在履行法律义务时清楚明白。

我国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要形成有效的组织结构,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行业协会和企业关于维护行业利益的顾虑,协助、配合甚至发起自愿性行动倡议。

各地区应对危险品仓储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与化工产业、化工园区配套,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首先,需要提高行业准入的安全要求,要根据已有法律法规的安全要求、企业申报的运输车辆数目、安全监督系统的建立及运营成本等,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资金标准,通过提高企业运行的基本安全成本提高企业准入的基本规模。其次,提高对违规运营的处罚力度,增大违规成本,保护中小企业市场份额。

(六)危化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危化品物流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能提高监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有效地促进危化品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出台推动危化品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迫在眉睫,包括:

1、利用大数据优势,科学规划危险品运输路线。危险品运输路线选择应当做到科学合理,动静结合,逐步向动态管理迈进。一是动中有静,以确定禁止区域、禁止路段为主要管理方式,在监管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定期对禁止路段和禁止区域进行考察,依托静止的公安社区警务工作确定片区人口密度分布,依靠警务数据库及企业注册信息获得人口流动情况,将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累积和定期评价,以此定时更新、公布禁止区域列表;二是静中有动,根据积累的数据,结合联网联控系统危化品运输车辆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并与大型危化品物流企业合作试点,在遵循禁止区域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管理,实现人流规避和路径的动态规划。

2、提高联网联控系统数据质量,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为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打破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应逐步提高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收集数据的质量要求。一是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确定数据质量下限,提高行业的基本信息化水平;二是根据行业科研现状,确定数据质量上限,对满足要求的企业提供奖励政策,鼓励行业高端信息化发展;三是对提供数据不能满足数据质量上限、但能满足数据质量下限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专项贷款,跟踪监督款项用途,推动其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

(七)危化品物流人员培养与管理体系建设建议

危化品物流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也存在懂物流的人不熟悉危化品,熟悉危化品的人不懂物流的问题,因此在人才政策上建议结合市场需求,分类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鼓励大专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分类培养危化品物流人才。主要包括:1、鼓励大专院校开设化工物流专业或相关课程,培养相应危化品物流管理人才;2、鼓励职业院校与危化品物流企业合作培养化工物流一线操作人员、仓储人员和驾驶人员等。

强制要求危化品物流企业自身开展的内部人员定期培训和核查。强制要求危化品物流企业定期对驾驶员、押运人员、装卸人员、仓储人员等进行培训和职责强化,从内部培养专门操作人才,以及综合物流人才。相关主管部门可通过定期抽检形式核查。

严格危化品物流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和审核。相关主管部门出台政策严格危化品物流从业人员资质培训,提高要求,真正实现培训和考试分开,杜绝买资质现象,以及不合格仍能获取资质现象。

推动危化品物流行业专家库。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邀请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优秀人才组成危化品物流行业专家库,涵盖危化品物流的装备、信息化、安全策略、企业规划、人才培养等领域,为政府部门和行业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组织各方力量推动危化品物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联合相关部门成立标准化工作组,开展危化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八)危化品物流企业管理与扶持建议

国家应统一各地区的危化品物流行业管理制度,避免区域制度不一而造成异地管理的漏洞,扰乱物流市场。对一些化工物流成本较高的地区,国家应实施优惠政策倾斜,以平衡化工物流成本。如近几年出现的运输车辆异地办理各种运输手续,运输区域却相隔千里,此举对当地的一些化工物流企业造成了冲击,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形成了安全隐患。

国家应对证照齐全的物流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对证照不全的企业参与运营的,要加紧制定治理措施。

此外,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及时出台相关的优惠及扶持政策,为化工物流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点击量:

copyright©2015-2022 版权所有 湖南交通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湘ICP备18006482号-1